正在傳送表單資料
請稍候片刻
推薦景點
老爺會館台北林森所在的中山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心。此區因孫中山曾於中正區梅屋敷休憩,為紀念之因而得名,梅屋敷即今日的國父史蹟紀念館。中山區鄰近台北車站,是較早開發的台北城區,由中山北路貫穿此區。沿著中山北路及鄰近的大同區、中正區皆保有許多日式老建築及歷史古蹟,如今有許多建物已活化供現代社會生活再利用,同時達到讓現代市民共同保育及欣賞文物建築的目的。藉由到訪老爺會館的旅行,我們推薦您走訪這些美麗的古蹟建築,體驗舊時代與新創意薈萃的文化之旅,感受台北市歷史與文化之美。
台北當代藝術館建於西元1921年,原為日治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育的「建成小學校」。這棟面寬達120公尺的兩層樓建築,以亞熱帶文化的紅磚壁構與木材屋架,結合西方文明的建築柱式與黑瓦斜屋頂,加上兩側入口為山牆形式的廂廊,整體構成了U字型的校舍建築與空間。 1996年台北市政府舊廈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並基於古蹟再利用的政策方案,將原建物之正面廳舍修復整建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專用,兩翼部分建築則劃歸為建成國中教室。「台北當代藝術館」與「建成國中」新校的結合,不僅創造了全世界罕見美術館與學校使用共同建物的先例,也被視為是台北市孔廟到保安宮這一條歷史文化軸線的延展。 從市定古蹟的台北舊市府,經活化再利用後而成立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在2001年5月26日璀璨開幕,成為台北人文地圖上的新地標。台北市這幾年來積極讓市內古蹟活起來,讓古老的空間以不同的變貌走進市民生活,進而帶動街區藝術再造,台北當代藝術館是一個實際的例子。
台北光點
台北光點前身為美國駐台北領事館,位於中山北路二段與南京西路交會口以北不遠處,為1925年開工、1926年啟用的兩層洋樓建築。整體風格接近美國南方維多利亞的該建築,總面積為375坪,原為日治時代的「美國駐台北領事館」。二戰後,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該建物也陸續作為美國駐台北領事館、美國駐中華民國台北總領事館、美國海軍武官處與在台美國大使的大使官邸。 1980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該建物一直閒置荒廢。1997年該建物成為中華民國三級古蹟。2000年,台北市政府與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合作之下,棄置20年的前官邸整修完竣並定名為「台北之家」。現為台北市政府以公辦民營方式將重建後的台北之家委由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將台北之家功能定位於發揚電影藝術,並另取名「台北光點」。
中山基督長老教會
中山長老教會是台灣首座台灣人基督徒與日人基督徒共同作禮拜的處所,其因著莊嚴典雅的哥德式教堂而聞名,遠遠可見三層樓的鐘塔,銀白發亮的外牆;從高處往下看,可見教堂屋頂呈十字架形狀,大門拱柱刻著「一九三七年三月奠基」,是為台北市歷史性建築。這座教堂的變遷,刻劃著中山區的歷史,教堂附近在日本時代稱為大正丁,教堂原名為「聖公會大正丁教會」,是日本人所建之基督教堂,信徒中亦有部份台灣籍長老會人士。日本人撤退後,郭馬西牧師及王慶基長老等向國民政府申請捐贈,歷經二十餘年奔走努力,1982年於立法院三讀通過,正式歸入「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北市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名下,因著中山教會多年來的保養與運用,超過70年歷史的教堂至今仍堅固美觀。 早期中山教會佔地很廣,教堂外有悠靜的林木草坪,在拓寬林森北路及長安東路後,被切割掉了部份,而長安東路也由日本時代的四條通變成了交通要道。
台北市中山堂
原址是清代的官衙所在地也是日治時期初期的臨時台灣總督府,1928年日本人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並作為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拆除了清末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臺,並將欽差行台部分建築物移到植物園陳列,而在原址開始籌劃興建「台北公會堂」。 到了1945年(民國34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後「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並由台北市政府接收,內部的「大集會場」、「大宴會場」「普通集會室」也同時改為「中正廳」、「光復廳」、及「堡壘廳」。其後中山堂的主要功能之一即為召開國民大會之場所,並且成為政府及各界舉辦重大集會之空間。 中山堂在過去歲月裡,經常為政府接待外國貴賓的場所,珍貴的歷史突顯了中山堂的特殊地位,現為直轄市定古蹟。2001年空間整修,並增設多處空間如臺北書院、藝文沙龍,成為台北市兼具有教育、藝文及休閒之多功能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