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傳送表單資料
請稍候片刻
展覽簡介
摩登人的綠洲派對
閱盡千帆的旅人最終尋找的靜謐之地在何處? 我們嘗試透過三期展覽回應都會人的身心需求,本次迎來最終場《Have Fun暫時的靜謐居所》,引領旅人穿梭自然空間的虛實、光影、色彩,發現心中綠洲的入口,將自身感受力放大,讓生活細節成為拼圖,拼湊成內心清幽之地,找到自我和自然的平衡。
作品介紹
創作者 / 黃美惠
2F作品介紹 /
藝術家黃美惠擅長纖維與版畫等媒材創作。作品〈有樹〉系列,是系列版畫作品。黃美惠以高彩度的色彩、造型鮮明的形象,製造出視覺效果強烈的圖像。作品中,她以人與樹兩種元素,描繪出人們所存在的環境,以及人們在不同情境底下的情感姿態。她運用剪紙的技法,將印製上不同色塊的色膜,拼貼在作品中,與畫面的主角形成有趣的對比關係。黃美惠作品中的人物與造型,風格多變且強烈,透過作品,將觀者帶入她所創造出的異想世界。
創作者介紹 /
擅長纖維與版畫等媒材創作,強烈的飽和色彩與柔軟可塑的媒材,是黃美惠所擅用的媒材。作品總是給人甜美、愉悅且充滿生命力的感受,不斷延展型變具有多樣變化性。
創作者 / 紀芃如
3F作品介紹 /
藝術家紀芃如的作品〈小日子〉,由15張畫幅所組成,以美國短毛貓特有的花紋作為基本圖像,每一張畫作,經由不同的色塊與筆觸表現,如同日記般紀錄、收納著每天生活中獲得的不同感受。刻意打散擺放的畫面,就像一片拼圖,期望觀者自行想像,產生連結;當中繪製的幾何線條與塗刷筆觸,營造出偶然、隨性與不受拘束的自由情境。紀芃如透過創作,試圖喚醒內在的沈睡靈魂,給予自我寄託情感、安定信念的歸屬感。
創作者介紹 /
我雖是一名教師,但私下身份是一名動物溝通師、藝術家、習光者,我認為人不該被身份及工作界定,而創作亦是如此。因此,對我而言藝術不僅融入生活,生活更像是藝術每天持續發生的。創作者介紹 /
我雖是一名教師,但私下身份是一名動物溝通師、藝術家、習光者,我認為人不該被身份及工作界定,而創作亦是如此。因此,對我而言藝術不僅融入生活,生活更像是藝術每天持續發生的。
創作者 / 陳耘
4F作品介紹 /
由三十件小張作品集合而成的〈日日〉,是藝術家陳耘在30天內對一株迷迭香的觀察紀錄。每幅創作不僅可以共同陳列,也可以各自獨立、放置在不同角落。她以繪畫記錄下每天的迷迭香,而畫中的花器、背景及構圖則是隨著她當日的心情隨意而畫。一般以植物為主題的創作,通常會刻意安排物件的姿態或神情,但藝術家則是仔細地從各種不同角度觀察植栽的細節,甚至可以看出迷迭香慢慢長出新的葉片。陳耘在一刀刀雕刻、不斷重複勞動的創作過程中,感受到心靈的療癒;而當版畫覆上油墨,在紙上完成印刷的那一刻,所有情感化作立體,也令她著迷。
創作者介紹 /
陳耘,嘉義人
停滯四年後重啟版畫創作,手上拿的不再只有雕刻刀,有鉛筆、針、石頭、鋼刷⋯⋯,因為比起「完美」的刀刻,溫柔的筆觸與線條才能夠承載創作的情緒。透過版畫的勞動與重複,與紙對話。
全職創作三年後,準備再以學生身份出國看看。三十歲以前都想當個任性的人,追追夢~
創作者 / 陳怡如
5F作品介紹 /
作品〈眼睛計畫〉的創作靈感來自藝術家陳怡如早年斜視的親身經歷,兩張圓形畫布與三張垂直的長型畫布,組成了眼睛與鼻子的臉部形象。「斜視」嚴重的影響她的視覺經驗與人際關係,因此她透過創作將「早年渴望自己的瞳孔能與常人般」的心情表現出來。她利用奇異筆跟壓克力顏料「快乾」的特色來即興創作,隨機繪製和疊加圖像。作品中的兩個眼睛,由方形、圓形、三角形、月亮與飛碟等豐富的形狀組成,展出時將在兩個圓形畫布中間打上圓形燈光,藉由燈光完成作品中的最後一雙眼睛,除了能觀賞圓形畫布中充滿細節的圖像外,也能透過燈光感受視覺經驗與光線的關係。
創作者介紹 /
藝術家陳怡如畢業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多次榮獲國內美展首獎、優選。
創作者 / 陳松志
6F作品介紹 /
藝術家陳松志,擅長以日常生活中經常被忽略的材料進行創作,轉化為具有濃厚詩意的裝置作品,令觀者重新感受物件與空間的關係。在〈無題〉系列裡,陳松志在光滑的鏡面上,不斷地重覆黏貼白紙,並加以撕除,最後在鏡面留下,紙張經過層層黏貼、撕毀的痕跡,營造出如水墨般留白、飄渺的虛幻空間,如夢似幻。當人們走向作品,便從鏡中看見自己的影像,與紙張交疊融合,產生物我合一的感受。陳松志賦予物件生命,透過對物件最低限度的改變,營造極致的詩意空間。
創作者介紹 /
陳松志專長複合媒體空間裝置,歷年曾進駐國際藝術家駐留項目於日本橫濱黃金町管理中心、紐約ISCP、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巴黎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倫敦Visiting Arts London、開羅 The Townhouse Gallery。過往歷程從設計到藝術,並致力於跨媒體整合之藝術項目,多年來除持續現地項目創作外並執行多項藝術家出版計畫。目前主要生活、工作於臺灣臺中。
創作者 / 鄭崇孝
7F作品介紹 /
藝術家鄭崇孝的創作,關注人類、機器與環境之間的議題。他挪用古代文人的山水畫作,探索文明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共生關係。作品〈方舟圖〉,他將中國宋代夏圭的作品《溪山清遠圖》挪用至作品中,重新創造出一幅現代版的科技文明山水。畫面中,不再存在皴法、墨色的運用,也沒有古人置身其中,取而代之的是被數位化的山水景觀以及「嘟嘴男孩」的人物角色。有的嘟嘴男孩正帶著女性友人賞花;有的則正忙碌地搭建一艘方舟。機械、再生能源、飛行器成為了他們最好的幫手。鄭崇孝以視覺轉換的趣味觀點,想像科技發展與生態間平衡的各種可能。
創作者介紹 /
新北市土城人,全年無休的職業畫家
創作者 / 廖震平
8F作品介紹 /
藝術家廖震平的油畫作品〈綠山〉描繪一條右彎的大道、翠綠的平原、山峰和洶湧的雲朵。我們可以看到被分成兩半的山脈,左邊是明亮的光線,右側則是陰暗的天氣,山的稜線依舊清晰。在專注觀看風景的同時各種近的遠的聲音與氣味、自己持續的呼吸、腳的痠麻或被風吹撫上身等等,這些視覺之外的眾多感覺,其實也都正發生著。廖震平透過作品展現各種無法被眼睛捕捉的事物,透過繪畫練習專注觀看,練習日常邂逅景物的觀看方法與距離,透過練習,那些平時難以被意識到的、不斷遠去的身體經驗、記憶與無限世界的距離,好像一點一點地慢慢拉近了。
創作者介紹 /
廖震平1982出生於臺灣新北市,2010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畢業,曾於日本橫濱駐地創作多年,現在生活與工作在臺中。
創作者 / 黃敬中
9F作品介紹 /
黃敬中(HUANG, Jing Jhong),出社會後作過平面設計師、陶瓷彩繪師、籃球運動插畫家及公共藝術專案公司負責人,2019年重返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讀碩,才重新找回藝術創作的能力,重啟個人的藝術職涯。創作關注的主題是「生命遇困境後質變的生存狀態」,創作從凝視生命消逝開始,並非關注死亡這個結局或死後世界,而是走向消逝的過程中,生命對抗試煉湧現的力量與留下的痕跡。作品媒材大量使用炭,是為了褪去物質的外衣,看見內裡那些關於經歷的時間、質變、淨化、重生、與不可見的火。
創作者介紹 /
黃敬中(HUANG, Jing Jhong),出社會後作過平面設計師、陶瓷彩繪師、籃球運動插畫家及公共藝術專案公司負責人,2019年重返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讀碩,才重新找回藝術創作的能力,重啟個人的藝術職涯。創作關注的主題是「生命遇困境後質變的生存狀態」,創作從凝視生命消逝開始,並非關注死亡這個結局或死後世界,而是走向消逝的過程中,生命對抗試煉湧現的力量與留下的痕跡。作品媒材大量使用炭,是為了褪去物質的外衣,看見內裡那些關於經歷的時間、質變、淨化、重生、與不可見的火。
創作者 / 杜瓦克‧都耀
9F作品介紹 /
杜瓦克‧都耀是同時擁有阿美族與噶瑪蘭族血統的原住民藝術家,他將原住民捕魚所需編織的魚簍轉化為藝術創作,藉此傳承、發展部落的傳統工藝。作品〈風吹過-Sanku的轉換與流動〉,Sanku是噶瑪蘭族魚簍的意思,以竹子與黃藤編織而成。杜瓦克取用了Sanku的造型線條與元素,以及竹編強韌與柔軟兼具的特質,轉化為風的意象。Sanku以挺拔垂直的造型,佇立在象徵鵝卵石的河流中,彷彿能感受到一道輕撫而過的涼風。杜瓦克將原住民漁獵工藝的獨特智慧活用與轉化,重新連結至生活與自然、土地、環境的關係。
創作者介紹 /
2008年起投入部落竹藤編的工藝傳承與創作,創作靈感源自於噶瑪蘭人緊鄰海洋、河流生活的漁獵文化傳統。擅長將烏葉竹、黃藤所製作出的Sanku魚筌,設計製作成各式生活產品和裝置藝術。近年與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及部落工藝師於花蓮新社共組巴特虹岸手作坊-光織屋,期盼延續部落的傳統工藝,並進行新形式的創新發展。
創作者 / 伊祐噶照
10F作品介紹 /
來自花蓮Makuta'ay(港口部落)的藝術家伊祐噶照,透過創作傳達原住民在當代社會的處境,以及對環境議題的省思。作品〈成為真正的海洋民族?〉,溫潤的木頭彼此相連、層層堆疊,向外逐漸蔓延擴散。幾扇方形窗戶,夾雜且淹沒在其中。藝術家以交疊的木頭,形塑全球暖化後海平面上升的意象。他試圖替人類探問未來環境,當面臨氣候劇變,所有的生命、文化、歷史皆將沉入大海中,最終,是否追尋傳統文化的世代,將目睹這一切,成為真正的海洋民族?
創作者介紹 /
生長於花蓮港口部落,創作關懷的總是海洋,靈感形式也來自海洋,將細碎的漂流木、石塊、甚至廢金屬線條堆疊成充滿流動感的線性連續結構,成為個人獨特的創作語彙。現為伊祐工作室負責人,將近二十年的蓬勃活躍的創作生涯,是臺灣東海岸當代藝術創作的代表性人物。
創作者 / 杜珮詩
11F作品介紹 /
藝術家杜珮詩擅長以定格動畫及拼貼為媒材,探討全球化、資本主義與國家政治機器對社會的影響。三頻道錄像動畫作品〈可見的敘事〉,營造巨幅史詩場景。呈現60位來自於已知世界歷史的人物,基於某些原因而曾經被認定為「不可見」的人物影像,部份截取於經典名著中的知識圖像,部份來自廉價的網路資訊。故事由一場美好晴朗的晨間肢體舒展操開始,從安德魯波希安(André Bauchant)式的花卉風景、吳李玉哥,再到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的神秘森林,全片以飽和高彩度的色調呈現歡樂愉悅的氛圍。杜珮詩透過動畫重新詮釋曾消失在歷史中人物,凸顯虛構生活樣貌與真實歷史事件的顯著差異。
創作者介紹 /
杜珮詩1981年出生於台灣苗栗,2007年獲得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創作碩士,目前工作與生活於苗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