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完成連結複製

台中大毅老爺行旅

正在傳送表單資料

請稍候片刻

| ·

「行草悟道」一場以藝術來探尋真實的展覽計劃,靈感來自台中的草悟道。

活動期間
2025/07/01 2026/03/31
展覽地點

2F - 11F

尋見真實的軌跡

「真實」是什麼?是眼見為憑的世界,還是不斷尋求和發現的過程? 《行草悟道》展覽共三期,鼓勵繁忙的現代人以藝術探尋真實。本次迎來首部曲《旅人尋真.悟道》,透過藝術家的抽象創作,引領旅人重新思考「真實」的涵義,進而啟發對生命存在的深層反思。在繁忙的都市景觀中,讓我們一同漫步草悟道,感受藝術與哲學交織的頓悟時刻。

創作者 / 王仁傑

在山水流動中尋見 2F

作品介紹 /
2樓作品透過金黃、藍綠與鮮明綠色的對比,交織出穩固與流動、秩序與混沌之間的張力,展現強烈的動態美學。
從哲學視角來看,王仁傑於本次展覽的作品皆體現德勒茲「塊莖」(rhizome)思維——拒絕單一中心與線性發展,強調斷裂、流動與多重關聯。觀者在片段與整體、秩序與無序之間穿梭,體會當代藝術對觀看方式與世界觀的深層思考。


創作者介紹 /
王仁傑(1962),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曾為「台北畫派」成員。曾赴法國深造,獲法國都威城第四十四屆國際繪畫大獎展。

創作者 / 王仁傑

在山水流動中尋見 3F

作品介紹 /
3樓作品則以藍、灰與霧氣的冷色調,融合水墨筆觸與抽象表現,使山水意象超越具象,進入虛實之間的詩意辯證。
從哲學視角來看,王仁傑於本次展覽的作品皆體現德勒茲「塊莖」(rhizome)思維——拒絕單一中心與線性發展,強調斷裂、流動與多重關聯。觀者在片段與整體、秩序與無序之間穿梭,體會當代藝術對觀看方式與世界觀的深層思考。

創作者介紹 /

王仁傑(1962),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曾為「台北畫派」成員。曾赴法國深造,獲法國都威城第四十四屆國際繪畫大獎展。

創作者 / 王公澤

在時間意識中尋見 4F

作品介紹 /
隨著四季流轉,《生命的時間意識》記錄了生命的枯榮與韌性。
褪色的色彩與凋零的葉片,描繪出時間的痕跡,也象徵生命的短暫與無常。
王公澤運用冷暖交織的灰調與簡潔筆觸,捕捉自然與情感的季節變換。
這些畫作如詩般娓娓道來,引導觀者在轉瞬即逝的時光中尋找內在的平靜與領悟。


創作者介紹 /
王公澤(1971),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藝術創作博士學位,現任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教授。多件作品榮獲藝術銀行作品購入計畫典藏。

創作者 / 王公澤

在時間意識中尋見 5F

作品介紹 /
《時空系列》如同一扇扇通往心靈深處的窗,連結著時間、空間與信仰的共鳴。
自然中蘊藏的純粹力量,在畫面中沉澱為情感與靜謐的精神場域。
色彩的層次變化與細膩筆觸,具象了情感流動與自然變化。
在這些畫作中,時間與空間不再只是物理概念,而是可被凝視、被感受的生命經驗。
邀請觀者一同進入畫中,感受存在的寧靜與無限的可能。

創作者介紹 /
王公澤(1971),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藝術創作博士學位,現任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教授。多件作品榮獲藝術銀行作品購入計畫典藏。

創作者 / 楊仁明

在意念層疊中尋見 6F

作品介紹 /

《每一夜》
七連作代表一週七天,七條不同色線隱喻人在每一天的內心意識變化。
透過色彩的層次與線條的游移,呈現存在本身的多樣性與內在意念的豐富狀態。


創作者介紹 /

楊仁明(1962),為「悍圖社」創始成員之一,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碩士畢業,並獲雄獅新人獎佳作。

創作者 / 楊仁明

在意念層疊中尋見 7F

作品介紹 /
《跨越與連結》
以底色與線色位置的反覆置換,象徵人思考時意念不斷交疊、往返的心理狀態。
作品節奏緩慢且層層遞進,邀請觀者感受思緒在秩序與混亂之間的穿梭。

創作者介紹 /

楊仁明(1962),為「悍圖社」創始成員之一,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碩士畢業,並獲雄獅新人獎佳作。

創作者 / 李政勳

在物性記憶中尋見 8F

作品介紹 /
李政勳作品橫跨8樓與9樓空間。8樓為延續創作多年的《線條系列》,運用膠帶與顏料交錯構成格狀視覺,在拆卸與塗刷之間展現秩序中的偶發與變異;9樓則展出具圖像性與文化性的作品,從減法與印記出發,挖掘日常中深埋的情感與記憶。畫面中看似平整的幾何與色層,實則透出創作過程的時間痕跡,亦映照每個人真實經驗的片段與感受。
《神秘城市系列》以打磨顏料的減法手法,建立另一種抽象語彙,揉合日常情緒與城市輪廓;《糕餅系列》則將顏料灌注於超過50年歷史的糕餅模具,拓印出文化記憶的形狀,映照對傳承與時代的思索。


創作者介紹 /
李政勳(1985),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研究所。曾獲GEISAI TAIWAN#2佐藤可士和評審個人獎。

創作者 / 李政勳

在物性記憶中尋見 9F

作品介紹 /
李政勳作品橫跨8樓與9樓空間。8樓為延續創作多年的《線條系列》,運用膠帶與顏料交錯構成格狀視覺,在拆卸與塗刷之間展現秩序中的偶發與變異;9樓則展出具圖像性與文化性的作品,從減法與印記出發,挖掘日常中深埋的情感與記憶。畫面中看似平整的幾何與色層,實則透出創作過程的時間痕跡,亦映照每個人真實經驗的片段與感受。
《神秘城市系列》以打磨顏料的減法手法,建立另一種抽象語彙,揉合日常情緒與城市輪廓;《糕餅系列》則將顏料灌注於超過50年歷史的糕餅模具,拓印出文化記憶的形狀,映照對傳承與時代的思索。

創作者介紹 /

李政勳(1985),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研究所。曾獲GEISAI TAIWAN#2佐藤可士和評審個人獎。

創作者 / 呂迦諾

在形狀空間中尋見 10F

作品介紹 /
「海平線是終極的幻象,海水是無止盡的勞動。」
作品《水平》靈感來自遙望海平線的體悟,我以「組成繪畫」反思繪畫本質,將繪畫由單一框架轉為多重框架,同時回應抽象繪畫的發展,思考繪畫作品的物性、幻象與空間的問題。在繪畫的框架物性中,水平只是幻象。

創作者介紹 /

呂迦諾(1992),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學位。其作品曾入選高雄獎、洄瀾獎等重要藝術獎項。

創作者 / 呂迦諾

在形狀空間中尋見 11F

作品介紹 /
作品《迴旋》系列運用了「形狀」既可以被理解為幻象,又可以被理解為物性的特性,使觀看作品的概念游移在物性與幻象的感知當中。作品由多件相同規格的畫布組成,畫作中的矩形圖像,皆是由畫布自身的框架作為規格繪製,而線段則是畫布的側面寬度。矩形,從幻象的層疊關係延伸至物性的層疊關係,在幻象的構圖邏輯與物性的排列方式皆以「迴旋」作為共同的序列性,使物性與幻象產生彼此消弭的錯覺感。我透過「組成繪畫」來回問繪畫自身的三個問題:繪畫作品的幻象問題、繪畫的作品空間問題、繪畫的作品物性問題。


創作者介紹 /
呂迦諾(1992),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學位。其作品曾入選高雄獎、洄瀾獎等重要藝術獎項。

本網站使用COOKIES為您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請您詳閱 COOKIES使用政策。您可以同意或拒絕本公司蒐集您的COOKIES,但為了使您有更好的瀏覽體驗,本公司仍將處理必要的COOKIES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