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傳送表單資料
請稍候片刻
展覽簡介
食光行旅
食,可以是一道料理,也可以是嚐一口風味;有時帶你回味鄉愁,有時也帶你認識一座城市。 身處在美食密度極高的台灣,「食」與我們的生活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也承載了各種記憶與文化。我們嘗試從更多元的視角重新感受「食」文化,不只討論食物與料理,更關心其背後的文化脈絡、與當地產業的連結,以及藝術如何與「食」相互激盪碰撞,產生不同存在的樣貌。 本次展覽以「食」為題,分別與臺南新藝獎、臺南生活美學館及可樂果合作,從產業、藝術、文化、慾望四個不同視角,邀請旅人遊覽北浦客家料理、嘉義太和茶,並藉由聲音重新感受最熟悉的台灣味—可樂果。
作品介紹
創作者 / 藝術轉動社區計畫
6F嘉義梅山鄉太和村群山環抱,清晨陽光普照藍天青山明暗分明,午後氤氳繚繞山景忽隱忽現宛若水墨畫,因此珍貴雲霧而得優異茶葉品質。 八八風災後,在太和的居民除了重建家園,與藝術力的交流後,更發展了茶席、茶屋等與自然友善共存的「茶文化」。在地青年茶農,更因此思考茶業與自然間的關係,進而發展出環境友善的野放茶。 太和社區發展前理事長郭文國、擅長各式竹藝與傳統工藝人稱「牛伯」的鍾少博、經常幫忙協調社區與外部連結大小事的楊麗芳、開發野放茶的簡嘉文、葉人壽與各茶屋屋主等人,加上太和11家自有茶品牌,是此次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藝術轉動社區」計畫展出中,亟欲推薦給大家的太和經典。
創作者 / 藝術轉動社區計畫
7F2006年由藝術家吳瑪悧所推動的「嘉義縣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曾經選定5位藝術家進駐社區,與社區共同推動茶文化、陶藝、木工、繪畫與拍照等,而其中陶藝家蔡江隆、吳淑惠也因為陶藝茶具的課程,協助梅山鄉太和村開啟了獨特的茶席文化,更進一步地推動太和「戶戶有茶席」的願景。 2009年八八風災後,太和災情慘重。2013 年,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系陳正哲副教授觀察太和有著特殊的茶產業存在,因此協助推動了茶屋文化,社區居民還因此組成「自己起建築團」。另外在地居民因風災思索茶產業與自然的關係,而開啟了野放茶的友善自然的農法。無論是在地居民亦或是進駐的學者、藝術家在藝術力的推動下,在災後因此建構了太和特殊的茶文化,見證了藝術轉動社區的可能性。 此次展間由各個身懷絕技的太和村民,帶來四種不同風格的茶席,將平面茶席延伸至立體茶空間美學,邀請旅人一起入席,感受如沐在茶香四溢的氛圍中,來一場與茶文化、茶生活的藝術之旅。
創作者 / 策展人:林平、藝術家:程仁珮
8F藝術家程仁珮2019年的旅程將我們帶入了台灣北埔客家庄。一道道帶有濃濃家鄉味的客家菜餚與婚宴物件的綺麗組合,來自於藝術家與鎮上女性長輩的對話。她邀請她們遙想青春時代的婚嫁舊事,從她們的口述回憶中,或許是個銘記在心頭的畫面、或許是永難忘懷的情緒,藉著多年前婚宴料理的食材,結合婚嫁禮俗器具與她們的私人紀念物,交由藝術家拼裝成食物雕塑,並加以攝製成如碑牌的影像,以標記某個事件,回應某個人的生命故事。 身為非客家族裔的客家媳婦,程仁珮面對舊時的文化傳統,那一道道的菜餚不再單純擔任食物的角色,而承載著那個特定時空中千絲萬縷的意念,新嫁娘的心境、家族的期許、滿溢著的吉祥物與祝福語,這一切化約成象徵幸福的食物符號,卻同時是糾纏縈繞的文化道統。本來已經化作紀念物的喜宴食材,被以超越現實的比例放大,是活生生的慾望代表物,抑或是某個新嫁娘已褪色的夢想?來自個體的期望?或是來自集體的塑造? 回返2022年展覽現場的行旅展間,程仁珮刻意重新操作這套2019年關於媒介飲食與儀式的物質圖像,除了食材與物件的操作手法與擺盤想像,在艷麗、甚至帶著商業廣告色彩的背景色安排下,她此番企圖以文字詩所導入的聲音,來刺激觀眾對於滋味、口感、視覺景緻、祝福呢喃等知覺力的復甦,也成為能為攝影畫面帶來強烈感官的敘事手法。一面面臨場巨大的記憶圖像、一句句如同意識流般滲透視神經、嗅味覺與肌膚的嫁娘話語,觀者穿梭在咫尺之間,與無可避免的影像逼視,程仁珮究竟邀請你我參與了一場甚麼樣的當代文化喜宴?!
創作者 / 曾熙凱
9F那些酥脆的口感、正港的台灣味,想起時總是令人垂涎三尺。 藝術家曾熙凱,擅長以物件來訴說故事,此次從可樂果經典螺旋型態出發,製作等比放大的可樂果懶骨頭,創造出最具食慾感的互動裝置。 空間設計上,以銀色小圓浪板呈現可樂果經典的銀箔包裝,呈現「 It’s My Way 」的個性風格,並在可樂果大型懶骨頭的底部,鋪以經典紅色的地毯,如同張開嘴吃下可樂果的瞬間帶來的愉悅感!當人們坐在可樂果大型懶骨頭上時,將會觸動裝置,聽見專屬於可樂果的 ASMR ,藝術家在懶骨頭上設置了三個不同的聲音點,讓聲音引發人們自發性知覺神經反應,打造最具食慾感的裝置體驗。